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思念他 2025-02-24 财经报 9 次浏览 0个评论

近期,14 岁的浙江女孩小雨(化名),独自前往药店购买处方药普瑞巴林胶囊,并一次性吞服 16 颗。家人发现后紧急送医,医院下达病重通知单,最终通过血液透析才脱离生命危险,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故意过量服药行为(OD,Overdose)正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并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演变成一种隐秘的亚文化。他们在社交平台上交流 OD 经验,发展出一套 " 黑话 " 体系规避监管,如 " 优美 " 代表右美沙芬,"pr80" 指代普瑞巴林。更隐秘的 OD 群组层出不穷,记者潜入后发现,群内弥漫着消极、抑郁情绪,甚至相互怂恿:" 你无聊就去 OD。"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获取处方药的门槛低得惊人。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购药平台的处方审核形同虚设,青少年无需处方即可轻松购得大量处方药,而 " 药代 " 的存在更是让 OD 变得触手可及。

OD 现象不仅仅是个体选择,而是心理困境、社交影响、购药漏洞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产物。如何遏制?心理专家指出,家长应学会理解孩子的情绪,而非一味否定,否则可能促使他们以 OD、自残等方式表达痛苦。法律专家则强调,线上购药的监管漏洞亟待填补,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处方,防止处方药被滥用。

OD 蔓延:社交平台推波助澜,隐秘社群暗中滋生

小雨的母亲李女士回忆,女儿曾因情感障碍问题在医院治疗,而普瑞巴林胶囊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痛症状的处方药,女儿的身体并无相关病症。

小雨为何会一次性吞服如此大量的瑞巴林胶囊?

在青少年领域工作的心理咨询师马祎晨介绍,故意过量服药行为是指以非治疗为目的,故意摄入超过规定剂量的药物,在心理学上通常被视为自我伤害行为,小雨的行为正是属于这一类。事实上,青少年 OD 现象正日益严重,她的经历并非个例。2024 年 6 月,黑龙江一名 14 岁初中生在课堂上服用 30 片卡马西平,被紧急送入 ICU 抢救。事后,他表示这药吃了 " 能致幻,放松心情 ",并坦言自己还曾服用过右美沙芬。

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一种特殊的 "OD 文化 " 正悄然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亚文化。2024 年,一篇学术论文指出,在微博上,OD 人群中 13-26 岁群体占比近 80%,小学生和初中生也多有涉及,OD 现象正向低龄群体蔓延。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 OD 的讨论屡见不鲜,还发展出一套隐秘的 " 黑话 " 体系,例如," 优美 " 指代右美沙芬(OD 常见药物)"pr80" 指代普瑞巴林," 晚安 " 代表金刚烷胺。记者以 " 右美 ""OD" 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大量网友公开炫耀自己的 OD 经验,并配上调侃的文字:" 给自己选好了 18 岁的生日礼物,吃 18 板右美。"" 我能不能咳嗽一下,我要磕右美。" 甚至还有人在交流如何让 OD 的体验更好:" 这种副作用更小。"" 这个只是处方药没列管,好买 "。

在公开的社交平台外,更加隐蔽的 "OD 社群 " 正悄然生长,这些群组甚至需要一定暗语才能加入。如有 OD 的 QQ 群公告规定," 为防止闲杂人等混入,新成员须先上传一张正在 OD 的药物照片,经群主审核通过后方可加入。" 记者成功进入了三个隐蔽的 QQ 群,群友交流分享共通的 OD 体验和小众文化,比如会有群友结伴,在 OD 后一同 COS 去漫展。群内还互相提供经验,教人如何躲避家人或外界察觉。" 药刚到,怎么藏才不会被爸妈发现?"" 找牛奶盒放进去,再买几盒牛奶摆在一起就不会被发现了。" 此外,群内的交流不仅涉及药物本身,还包含如何搭配不同物质以达到更强烈的效果,比如 "pr80 配酒可行吗?"

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记者注意到,这些 OD 群内普遍弥漫着消极、抑郁情绪。不少成员会在群内倾诉自己的生活困境,例如 " 刚 O 了 24t 愈美片,明天又要回医院了。"" 家里人不理解,还是药物给了我安全感。"" 求老师了理理我,我撑不下去了。" 部分成员甚至相互怂恿,鼓励 OD 作为缓解痛苦的方式,有人直言:" 你无聊就去 OD。"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员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认同,认为只有 " 同病相怜 " 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彼此,对于外界的批评或劝阻,他们普遍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感," 健全人别来装好心,你们根本不懂。" 一些成员会在群内谴责那些劝阻 OD 的声音,并主动将潜水观察的陌生人踢出群聊。

不过,在短短几天内,记者所在的三个 OD 群组就被封禁了两个。但新的群组仍在不断建立,原先被禁的群成员又迅速进入了新的 "OD" 群,并起名为 " 戒 OD 互助会 " 群,实际仍在继续交流 OD 经验。封群并未切断 OD 文化的传播,反而促使其向更难以审查的方向发展。

OD 来源:线上购药审核失守,处方药轻松入手

记者调查发现,青少年滥用的药物种类繁多,涵盖镇静剂、止痛药、精神类药物(如抗抑郁药)等。一些 OD 者声称,服药后能感受到所谓的 " 飘忽感 " 和 " 兴奋感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警示滥用药物的危害,有网友分享过量服用右美沙芬后产生的不适感,例如恶心、呕吐、心跳加速、头晕、幻觉甚至昏迷。甚至有人透露,身边曾发生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案例。

从长期来看,药物滥用还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汕尾市卫生健康局曾发文警示,药物滥用对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情绪失控、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滥用药物可能永久性地改变大脑结构和功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此外,很多新精神活性物质都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青少年手中的处方药乃至精神类药品究竟从何而来?按照相关规定,处方药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近年来线上购药日益普及,已成为公众获取药品的重要途径。根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 ) 》,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也将处方审核前置,强调 " 先方后药 " 的销售流程。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购药平台在处方审核环节存在严重漏洞,使得青少年可以不用处方就能轻松获取大量处方药,而 " 药代 " 的存在更是进一步降低了 OD 门槛。

在某外卖平台,记者搜索小雨所服用的 " 普瑞巴林 " 后,页面显示多个品牌和规格,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商品界面标注 " 处方药 "。然而记者选择一家连锁药店,点击购买后,系统仅要求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确诊疾病等基本信息,并未强制上传医生处方。当记者虚构 " 神经痛 " 病史后,系统直接跳转至 " 医生开方 " 界面。整个 " 问诊 " 过程仅持续十几秒,医生仅附带一句 " 请按说明书用药 " 的模板化提示,随即跳转至 " 已为您开具处方 " 界面,消费者直接进入结算环节,无须进一步审核。记者顺利购买了 3 盒药(共 24 粒),整个购药流程不足 1 分钟。

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网购平台的审核同样存在漏洞。记者在某大型网购平台搜索 " 普瑞巴林 ",发现多个品牌的药品,选择某个全店销量超过 350 万的连锁药店,无法直接点击购买,但点击 " 复诊开药 " 后,仅需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已确诊疾病(神经痛、带状疱疹等),便可进入购买环节。根据《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在 " 是否使用过本药 " 一栏选择 " 否 " 时,页面提示 " 请先到线下医院就诊开药 ",无法下单。但若选择 " 是 ",则可以轻松和人工对话,人工会最后确认一遍 " 您确定已在线下就诊过,购买过本药且无不良反应是吧?" 回答 " 是 " 后,就能成功进入付款界面,没有任何进一步核查。

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除了线上平台的漏洞,社交媒体上的求购与售药信息同样泛滥,一些出售者利用暗语发布售药信息,如 " 晚安没有,别的都有,要的 si(指‘私信’)。" 求购者的评论下方,药代纷纷留言:" 都有,滴滴我。"

为何 OD?心理困境、社交传播与家庭缺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为何走上 OD 之路?马祎晨介绍,青少年 OD 往往与自我价值感低、亲子冲突、无意义感等心理困境有关。"OD 是他们暂时逃避现实负面体验的一种方式。"

此外,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让 OD 行为在青少年群体间不断扩散,而青少年之间的社交属性也使得 OD 更具传播性和模仿性。马祎晨介绍,在近期接受的咨询案例中,就有情绪低落的青少年在好朋友 " 好心 " 的帮助下,开始尝试 OD。

家庭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发 OD 的重要原因。马祎晨指出,在一个案例中,孩子已被精神专科医院诊断出情绪障碍,需要定期复诊并接受心理治疗,但家长不同意复诊," 孩子感觉情绪难以自控、痛苦时,应对方式是过量服用止咳类药物,反而加重情绪问题。"

对于家长而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至关重要。马祎晨建议,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 " 我的痛苦被看见 ",不应轻视或否认孩子的痛苦,例如 " 你这算什么?"" 你只要管好学习就行!"" 大人的压力比你大多了!你够舒服了!" 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促使孩子用 OD、自残等常见的非自杀自伤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

监管漏洞助推 OD,专家建议强化购药审核与多方协作

线上购药的监管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青少年 OD 的蔓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尹旭指出,当前线上购药的管理仍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现行法规对 " 先方后药 " 的执行要求仍不够明确,在处方的获取、审核和保存等关键环节仍存在不足和漏洞。另一方面,线上购药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确保处方药销售符合法律规定,加强处方审核,防止违规购药。

针对线上处方药监管不足,黄尹旭建议在便利购药与监管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对于特殊管制药品,应加强监管,比如限缩线上销售,而对于一般处方药,可引入区块链等技术,确保处方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必须确保由具备医师资质的医生问诊并开具处方后,才能触发购药流程。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也针对逐渐严重的药物滥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管控行动,2022 年底,国家药监局制定的《药品网络销售禁止清单(第一版)》正式施行,右美沙芬被网络禁售。2023 年 2 月,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安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联合发布通知,进一步强化对严重危害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右美沙芬口服单方制剂等滥用药物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此外,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彭荣鑫撰文指出,遏制青少年 OD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他建议,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同时,政府应强化药品全链条监管,设定个人购药上限,防止青少年通过不同渠道重复购药,并严格监测异常购药行为,避免药品滥用。

文、图丨记者 罗清峣 实习生 杜婉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青少年OD频发,线上购药失守,谁在助推药物滥用?》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