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入户式家访”还有必要吗?

班主任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入户式家访”还有必要吗?

陌柳玲 2025-02-09 财经报 23 次浏览 0个评论

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然而,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 " 一边倒 ",认为入户家访已是 " 过去式教育 "。

家访曾是教师与学生家庭沟通和实现家校共育的重要桥梁。老师深入学生家庭,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种具有浓厚人情味的教育,拉近了家校距离,曾受到家长们的普遍欢迎,被视作教育的 " 法宝 " 之一。因此,看到 " 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 " 冲上热搜榜之时,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意外。老师利用节假日来家访,家长何以如此不 " 领情 "?其实,只要稍作思考,或许不难理解家长们的心理。

首先,在通讯不发达时代,老师和家长平时基本上没什么沟通的机会,家访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一般性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入户家访的重要性自然大大降低。

其次,现在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早已今非昔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解,对老师上门 " 指导 " 的需求并不强烈,有的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其三,随着社会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家访的边界感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存在单亲抚养等特殊情况的家庭,会担心信息泄露之后被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 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 家长顾先生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时过境迁,倘若学校一定要求老师深入每家每户家访,未免就有些强人所难了。然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家长心态的变化。甚至,为了将家访落实到位,还要求老师拍照佐证,有的为了微信推送,提出不能同一天家访、要穿不同的衣服等一大堆 " 奇葩要求 ",好端端的家访被异化为 " 打卡留念 ",家长们怎能不反感?

需要说明的是,家长们拒绝老师家访,并非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而是希望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微信或电话就可以解决的,当然没必要非上门不可。即便真的需要面对面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家长存在种种顾虑不愿意在家里谈的,也可以选择在其他地方见面。

网络时代,家访的 " 老传统 " 需要酌情继承。入户家访、实地查看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延伸,其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但是,具体如何实施要根据地域和家庭的差异,不能搞 " 一刀切 " 式入户。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家长的呼吁,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对家访进行了优化。" 原来我们对班主任是有指标的,规定新接的班级必须百分之百入户家访,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必须对三分之一的学生家访。现在我们不提明确数量了,也不规定一定要入户,家访的地点可以是学生家庭,也可以是学校或其他适宜的公共场所,比如咖啡馆和茶室等。" 沪上一位小学校长的表态,值得借鉴推广。

总之,家访是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倾听家长心声的重要方式,永远不会 " 过时 ",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学会充分尊重各方意愿,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如何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灵活安排家访,大有文章可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班主任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入户式家访”还有必要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