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蚌埠住了”的城市,正在领跑“C”位样本

这座“蚌埠住了”的城市,正在领跑“C”位样本

竹子里有 2025-02-12 新闻报 17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句“蚌埠住了”,让安徽蚌埠这座城市红遍大江南北。

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美誉。近代以来,蚌埠是安徽知名老工业基地,巅峰期的蚌埠一度与青岛、无锡齐名,是安徽的“工业心脏”。

2月6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第二天,蚌埠召开新春首会,即全市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

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表示,要迅速从“过年模式”切换回“工作状态”,拿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按下“快进键”、冲在“起跑线”、赢得“开门红”,持续巩固提升经济向优向上向好态势。

这座“蚌埠住了”的城市,正在领跑“C”位样本

蚌埠新春首会。蚌埠市委宣传部 供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本次大会释放出鲜明的创新导向。黄晓武表示,要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科研院所、驻蚌高校与骨干企业合作共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形成“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发展格局。

要推动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立足蚌埠市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一手抓传统产业巩固优化,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让“树林变森林”。

新春首会既是“风向标”,又是动员令,确定新一年的工作方向。蚌埠新春首会,透露出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坚定不移向“新”而行。

淮河之畔的荣光

蚌埠地处安徽中北部,是皖北交通枢纽城市,高铁最快38分钟到合肥,42分钟到南京。蚌埠是一座“双面绣”城市,既是因铁路而兴的老工业基地,也因千里淮水穿城而过,被誉为“淮上明珠”,是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

蚌埠在安徽一直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

航运、铁路、工业承载了蚌埠的辉煌。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蚌埠的工业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后,蚌埠一跃成为南北通衢、水陆枢纽、物流重镇,工业建设也随之兴起。20世纪50年代之后,蚌埠被列为重点工业城市,皖北铁厂、蚌埠玻璃厂、蚌埠卷烟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二五”期间,蚌埠就建立了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轻纺化工、玻璃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上世纪80年代,蚌埠工业总量稳居安徽第二,经济总量位列前三,一度有“合(合肥)老大、蚌(蚌埠)老二”之说。

蚌埠诞生了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和第一台收音机,轻工业的辉煌让蚌埠一度与青岛、无锡齐名。丰原、蚌烟、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工业企业,都曾扮演着蚌埠市乃至安徽省经济火车头的角色。

蚌埠还是科教资源大市,拥有中国兵器214所、中国电科40/41所、中国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7所国家级研究院所,以及安徽财经大学等6所驻蚌高校,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职教现代化园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所和一批地方科研机构,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

2024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创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1%。

“蚌埠勇当科技创新先锋,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使然,也是引领区域发展的使命所系,更是破解自身转型难题的必然选择。”黄晓武介绍说。

以创新为抓手

稳步前行,蚌埠靠的是发展产业和项目的定力和创新。

近年来,蚌埠因地制宜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精准聚焦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和商业航天这六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产业集群能级提升。

以创新为抓手,有的实现了“无中生有”。比如在商业航天领域,去年,蚌埠产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千米级别飞行回收试验。此外,商业航天产业园已基本建成,新签约落地项目8个,在建项目5个。

还有的实现了“老树开新花”。

传感器产业一直是蚌埠的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全力推动全市传感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成为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目前,位于蚌埠的中国传感谷已集聚企业超200家,获评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形成了智能传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蚌埠还有“玻璃之城”之美誉,获批“十四五”首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蚌埠已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地区。2024年,安徽首片高端汽车玻璃在蚌埠下线,填补了安徽本土汽车玻璃生产的空白。

本次大会表彰了2024年度蚌埠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社会发展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及企业税收贡献30强,并进行了颁奖和授旗。蚌埠深知,企业对城市的发展“功不可没”。

从受表彰的企业来看,不少都是知名科创企业。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陶立纲表示,作为科技创新企业,将“跳起来摘桃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玻璃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转化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

淮河之畔,春江水暖

2025年春节前夕,蚌埠没有延续过去举办“春晚”的惯例,而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晚会”。晚会上,蚌埠科技界领军人物济济一堂,介绍科技创新案例,从可折叠玻璃到脑机机器人控制系统,再到聚乳酸新材料,一个个创新成果搭建了新质生产力的展示舞台,生动展现了蚌埠的硬核科技实力,让观众感受到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

淮河之畔,春江水暖,蚌埠领跑“C”位。

招商引资仍是关键一环。黄晓武在本次大会上提到,蚌埠新一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的目标保持600个以上不变,还要在体量、质量上实现新提升。

他说,要紧扣产业链,深入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短板弱项,大力招引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建链,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和竞争力。要紧跟新赛道,围绕已超前布局的智能传感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还有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招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要积极招引一批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项目,努力形成先发优势。

相比过去,招商引资方法也出现了新变化。“内卷式”招商不再是主流,资本招商、基金招商这类更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做法将更加有效。“我们要建立‘投行’思维,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推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相互促进,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产业引导基金等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引进一批优秀企业。”黄晓武说。

蚌埠也深知,持续“蚌”发生机,关键要靠自身造血,通过搭建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去激活市场内生活力。

新的一年,蚌埠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塑造竞争优势。比如,持续开展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认真落实《蚌埠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发挥好“96388”营商环境监督专线作用,严肃惩治侵犯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要落实好“柔性执法”“首违不罚”“轻违免罚”“可罚可不罚的一律不罚”要求,做到重法度而不失温度,重程序而不失效率,重真情而不失分寸,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领跑“C”位,重在行动。黄晓武表示,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劲闯劲,激发“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状态,三步并作两步走,两天当作一天干,努力以“快人一步”实现“领先一路”。

从更深远的视角来看,在多重机遇、竞争强劲的环境之下,蚌埠这条领跑之路,也是在为更多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改革发展的新型机遇样本。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学习使用0830,本文标题:《这座“蚌埠住了”的城市,正在领跑“C”位样本》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